以色列彻底摊牌,内塔尼亚胡豪赌加沙,世界牌桌要被掀翻?
内塔尼亚胡终究是把所有筹码都推上了赌桌,赌注就是整个加沙的命运。八月八日清晨,一纸来自以色列安全内阁的批文,像一道惊雷,宣告了一项足以改写中东地缘格局的军事计划——逐步,但却是全面地,接管整个加装满苦难的土地。
这个决定,充满了孤注一掷的疯狂。它不仅把以色列军方那些相对理性的建议扔进了废纸篓,也给持续数月的停火谈判画上了一个血淋淋的句号。一场已经燃烧了快两年的冲突,眼看就要被泼上一大桶汽油,烧向谁也无法预知的未来。
明眼人都能看出来,内塔尼亚胡政府的这步棋,背后藏着更深的算盘。风声鹤唳之间,人们嗅到了一丝熟悉的味道,那是为重新在加沙的废墟上建立犹太人定居点铺路的野心。
内塔尼亚胡办公室发布的声明,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冷酷。以色列军队将准备控制加沙城,同时,像是一种施舍,向作战区域外的平民提供所谓的人道主义援助。
“控制加沙城”,这短短五个字,意味着战争烈度的陡然升级。这很可能意味着,成千上万在饥荒边缘挣扎、早已筋疲力尽的加沙居民,将被迫再次踏上颠沛流离的逃亡之路。因为那条生命补给线,一直被以色列牢牢地攥在手里,想给多少,全凭心情。
一位匿名的以色列官员向媒体透露了计划的残酷细节。所有加沙城的巴勒斯坦平民,将被强行转移到中部营地或是其他地方。留在城里的人,将被视为哈马斯武装分子,等待他们的是密不透风的围困和毁灭性的地面攻势。这听起来,不像是清剿,更像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清洗。
就在内阁会议的前一天,内塔尼亚胡对着美国媒体的镜头,话说的很直白:“我们将控制整个加沙”。他画风一转,又说以色列不想当“管理机构”,会把责任交给某个“未指明的第三方”。这话术,听着耳熟。就像一个闯进别人家里的强盗,一边搜刮财物,一边宣称自己对这栋房子没有所有权。
半岛电视台的记者一针见血地指出,以色列的这个举动,其实早就有了预告。大洋彼岸的特朗普,几乎是给内塔尼亚胡想做的一切都开了绿灯,轻飘飘一句“这取决于以色列人自己”,就把责任撇得一干二净。
现在,谁也说不清加沙城里还剩下多少人。战前,这里是加沙地带最繁华的都市。如今,超过六万一千个巴勒斯坦人的生命已经消逝在这片土地上。战争初期,以色列的撤离令让数十万人仓皇南逃,短暂的停火又让一些人抱着希望返回家园,却没想到等待他们的是一个更大的牢笼。
新一轮的大规模地面行动,只会让流离失所的队伍更加庞大,让本就脆弱的食物运输线彻底断裂。近两百人已经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,这个数字,恐怕只是个开始。
这已经不是以色列第一次打加沙的主意了。历史的卷轴翻回到1967年的“六日战争”,当时还是少将的耶沙亚胡·加维什,就违背了国防部长摩西·达扬的命令,一举占领了当时由埃及控制的加沙。达扬的警告言犹在耳,他把加沙比作“一个马蜂窝”,警告不要陷入这个“问题丛生”的泥潭。
可军令一旦下达,车轮便滚滚向前。以色列政府随即开始实施一项政策,将巴勒斯坦人的聚居区分割开来,建立起一个个军事前哨站。这些前哨站,后来就像雨后春笋般,长成了平民定居点。
到了2005年,加沙地带已经有了21个定居点,八千六百多名以色列人,生活在一百三十万巴勒斯坦人的汪洋大海之中。一边是戒备森严、繁荣发展的以色列定居点,一边是拥挤不堪、看不到希望的巴勒斯坦难民营,这种巨大的落差,像一根根尖刺,深深扎进了巴勒斯坦人的心里。
局势的转折点是2000年爆发的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。这场起义的烈度,让以色列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定居点政策。安全考量,加上希望维持犹太人口多数的战略意图,催生了“分离政策”。
曾经被誉为“定居点之父”的总理沙龙,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。2004年,他下令撤出加沙地带所有的以色列定居点。这个在2005年完成的“脱离接触计划”,让以色列政府和定居者运动之间长期的蜜月关系戛然而止。
这次大撤离,对定居者运动的冲击是颠覆性的。它催生了一个更加激进、更加种族主义的派别。这个派别在以色列政坛内部不断壮大,最终,在2022年的大选中,将伊塔玛·本-格维尔和贝扎莱尔·斯莫特里奇这两位领袖人物,送进了内塔尼亚胡的内阁。他们就像两只手,牢牢地扼住了加沙战争的方向盘,把车开向了今天的这个悬崖。
这背后,有一种被称为“古什·埃穆尼姆”(Gush Emunim,意为“信徒集团”)的思潮在作祟。这个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运动,将占领土地视为履行《圣经》中上帝应许的宗教使命。在他们眼中,土地比和平重要,神学叙事压倒一切现实逻辑。本-格维尔和斯莫特里奇,正是这种思潮的现代继承人,他们的世界观里,没有妥协,只有征服。
以色列的计划,在全球范围内激起了强烈的批评声浪。英国首相斯塔默直言不讳地谴责,称此举是“错误的”,敦促以色列“立即重新考虑”。芬兰、澳大利亚等国也纷纷表达了极度的担忧,警告“永久性强制迁徙违反国际法”。
就连一向对以色列最为宽容的德国,也坐不住了。德国总理默茨宣布,在另行通知前,不会批准任何可能用于加沙地带的对以军备出口。这虽然更像是一种姿态,但也显示出西方阵营内部的裂痕正在加深。
然而,就在全世界的聚光灯都对准加沙的时候,以色列政府中那股极右翼势力,已经把贪婪的目光投向了下一个目标——约旦河西岸。司法部长和国防部长发表联合声明,呼吁在巴勒斯坦领土全境部署以色列军队,要“收复”《圣经》里所称的“犹太和撒马利亚”城市。
这帮人,眼里只有那张古老的宗教地图,完全无视地图上活生生的人。他们的野心,显然不止一个加沙。
美国的态度,则显得前所未有的暧昧和纵容。特朗普那番“取决于以色列”的言论,无异于一张空白支票。众议院议长麦克·约翰逊更是亲自跑到西岸地区,为以色列站台。这种支持,让内塔尼亚胡政府更加有恃无恐。
以色列军方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。许多职业军官深知,要彻底控制加沙,就必须面对哈马斯精心构建的,被称为“加沙地铁”的庞大隧道网络。这个地下世界,是哈马斯的命脉,也是任何地面部队的噩梦。政治上的狂热,与军事上的现实之间,存在着巨大的鸿沟。军方或许还记得那个被称为“汉尼拔指令”的争议性原则——为了防止己方士兵被俘,可以采取包括可能杀死人质在内的极端手段。这种不计代价的逻辑,正在从战术层面,上升到整个国家的战略层面。
内塔尼亚胡的这场豪赌,赌上的不仅仅是加沙的未来,更是整个以色列的国家走向。当“消灭哈马斯”这个最初的目标,逐渐演变成一场以重新占领和扩张为目的的战争时,和平的希望就变得愈发渺茫。
这盘棋,已经远远超出了反恐的范畴。它更像是一场用鲜血和钢铁重绘地图的残酷游戏,是对“两国方案”最彻底的否定。当一个国家认定武力可以解决一切历史和政治的症结时,它就踏上了一条最危险的道路。而整个世界,似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,牌桌上的烈火越烧越旺。
配资炒股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